
“母亲,死是什么?”
之前,徐静蕾上了《朗读者》,和董卿讲起奶奶的故事。从来不曾在节目中落泪的她,一度情绪失去控制。
这个从小和奶奶一块长大的人,一直很依靠长辈。奶奶去世,是她成年世界里最大的打击。
徐静蕾哽咽地说:“我就感觉我的童年就在她过世那天就结束了。”
她开始雪藏自己非常长一段时间,不拍电影、不露面、不社交,状况糟糕到极点。甚至,连亲弟弟的结婚典礼也拒绝参加。花了不少时间,来治愈亲人逝去的伤。
最后在节目中,她念了一段史铁生的《奶奶的星星》,几度声音嘶哑,也让旁边的董卿为之落泪。
这篇文里讲了一个奶奶,在教孩子关于“死亡”的故事:
你做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?
老了,还不死?
去世了就如何了?
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。”
小小的史铁生说,那是世界给他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。
第二次,奶奶告诉他:地上死一个人,天上就多了一个星星。
人去世了,就变成一个星星。
做什么变成星星呀?
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。
徐静蕾在最后,像在安慰大伙,也像是在安慰自己,轻轻地念着:
我慢慢相信,每个活着的人,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。或许是一颗巨星,或许是一把火炬,或许是一只含泪的烛光。
当时在电视机前的我,如鲠在喉,庆幸着身边的至亲都依旧健康。没想到今年10月,我也历程了亲人去世:孩子的爷爷过世了。
都说孩子是最敏锐的,三岁的儿子感觉到了我情绪的低落,盯着我红红的眼眶不到三秒,他突然说:“母亲我好伤心。”下一秒,双眼里就蓄满了泪水。
我安慰他:“母亲只不过由于爷爷过世了,心里感觉难过。”
“过世就是死么? ”我点了点头。
他又继续问我:“母亲,什么是死呢?”
若是你,你会如何回答呢?是搪塞么?是打擦边球么?还是编个理由就糊弄过去呢?
汉文化里,一直对死亡讳莫如深。大家的教育里,也缺少死亡这一课。
可是让孩子理解死亡,才能真的理解生命,理解人世间的爱。
白岩松说过:“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由于中国从来没真的的死亡教育。”
死亡教育,是一次爱的教育!
在欧美国家,死亡教育已经普及了近百年。甚至,还是美国学生的一门必学课。
在美国纽约信息平台,有一个六岁孩子成成的母亲,推荐了她在美国遇见的“生死教育”,让我大长见识。
开学第一周,她和孩子首次上生死教育课。老师从美人鱼的死引入,同学们提问都非常踊跃:
美人鱼是否去世了?
美人鱼还能活过来么?
每一个人是否都会死?
每一个问题,老师也都一一正面回答了。首次上课的成成,也举手问:“我的母亲是否会死呢?”
当得到一定的回话时,成成情绪激动起来:“我不要母亲死!"
老师把成成叫上讲台,用童话故事安抚了他:
童话故事虽然非常美好,但故事里的人都会死的,就像大家每个人,最后都是会死的。
但大家和父母美好的回忆是不会伴随时间而消失的,所以,大家要珍惜和父母在一块的宝贵时光。
还有一节课,是在殡仪馆举行的,母亲和成成一块体验了“生离死别”。
当时,每个大人都需要躺进棺材中,模拟一次死亡。当母亲很不容易下定决心躺进棺材,成成大哭起来:“母亲,你不可以丢下我啊”,关上棺材门后更是嚎啕不止。
十分钟将来,棺材门终于被打开了,母亲感觉像重生了一样。短短十分钟,让她意识到,什么才是最宝贵的。孩子也飞奔向她,紧紧拥抱着,像是重获至宝。
历程过这一个阶段,成成仿佛忽然长大了,对“死亡”愈加淡定了,提到死亡不会再有过激情绪了,也愈加常常地表达对母亲的爱。
孩子母亲说:“经过死亡教育的成成,心里了解:就算母亲有一天会离去,也是携带爱离去的,大家在一块的所有开心的时光是不会改变的。”
她的推荐让我想起了《寻梦环游记》里,那句使我当场泪奔的台词:“死亡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让人遗忘。在爱的记忆消失前,请记住我。”
真的的死亡,是世界上再没一个人记得你。
由于人会死两次,一次是他的肉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时候,而另一次则是在这个世界上无人记得他时。
只须有人记得他,他的精神就从来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。
孩子害怕死亡,害怕亲人会完全的消失,如此的恐惧可以被代替,那就是——爱和铭记。活着人,记住已经过世的亲人,让他们在大家的记忆里一直鲜活着。
更要紧的是,死亡教育,并不是专门谈论死亡的现象。而是大家能否愈加重视生命中的小事--伴随和珍惜。
当周围的人忽然过世,大家教给孩子的不止是战胜对死亡的恐惧,也该教会孩子怎么样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离别和悲剧,怎么样更为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亲人。
向死亡学习,孩子能获得生的力量,也能重获爱的力量。
死亡教育的核心,是对生命的敬畏!
朋友燕子和我说:“孩子的爷爷过世了,孩子爷爷过世前,我正带孩子在外面上课。电话说老人不可以了,我和老公立刻就赶过去了。”
我问她:“那孩子呢?”
她说:“由于害怕孩子产生心理恐惧。所以舍弃带孩子见爷爷的最后一面,把他寄放在朋友家。甚至连爷爷的葬礼,也没让孩子参加。”
说实话,我理解她的做法,却为她如此的做法惋惜。
死亡,一直是大家所刻意回避的话题,感觉谈“死亡“是件不吉的事。但正是亲历了这个问题,才让我忽然意识到“死亡教育”的重要程度。
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新闻,西安有一个4岁女生,拿起剪刀对着我们的肚子,向我们的父亲扬言要自杀。当时,震撼了不少网友。
起因只是由于母亲想要携带女生去洗澡,可是她死活不想,居然就跑到客厅,拿起平时做手工的剪刀,对着肚子喊:“你们都不喜欢我了,我不想活了,我要自杀。”
这个举动,把夫妻两吓得不轻。虽然没导致实质性伤害,可他们想不通:“从小生活在快乐家庭里的女儿,如何会掌握自杀了?”
4岁的小姑娘把自杀当玩笑一样,把生命当成微不足道的事,这暴露的正是缺少死亡教育的后果呀。
没死亡教育的她不懂,死亡真的会永远带走一个人。
她不懂,死亡会带来至亲的伤心。她也不懂,每个生命从诞生之初,就多么的可贵。
多年研究婴幼儿“死亡教育”的教育学博士张淑美曾说过:
儿童一般从4岁开始就会初步有死亡的意识,假如没办法对死亡产生正确的认知,就大概产生消极情绪,对他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。
大家总感觉孩子还没有长大,还不够成熟,他们应该接触安徒生童话、熊大和熊2、小猪佩奇和玩具,死亡对他们可能过于沉重。可是,没对死亡的正确认知,就没对生命真的的敬畏。
你可能不了解:中国儿童的自杀率,已经居世界第一了。
任何一个孩子的悲剧,都是爸爸妈妈生命中不可以承受的重。所以,让他们掌握正视死亡、知道死亡,大概是大家一生的责任。
让大家和孩子谈论死亡,仿佛并不简单。但坦诚地、开放地讨论它,远比让孩子一个人去理解这件事要好得多。
了解死亡的无情,才了解生命的意义。
爸爸妈妈要怎么样进行“死亡教育”!
大家没欧美成熟的死亡教育体系,但我也探索了几个小技巧:
1、你的态度,决定孩子的态度
当亲人离去时,不要害怕孩子问到关于“死亡”的问题。你越是顾其左右而言他,越让孩子觉得:死亡,真是太可怕了,由于连母亲都会害怕。
你回答孩子死亡问题的态度,决定了他是不是能正确地面对死亡。所以大家要先掌握正视死亡,它是生命的必经的道路。每个问题,都值得大家好好回答。
2、用体验的办法,温和地告诉他
大家可以给孩子看枯萎的树枝和花朵,告诉孩子这是生命已经逝去了。提前体验死亡现象,可以打消孩子对死亡的猜测和恐惧。
日常,假如遇见家的小动物去世了,可以和孩子一块怀念相处的时光,举行一个小葬礼,培养孩子感恩和面对死亡的仪式感。
假如家人不幸过世,带孩子参加追悼会,越是正视“死亡”给孩子带来的哀伤,越能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。
3、借用绘本,帮孩子知道死亡
太过于直接跟孩子谈生死,他们可能非常难理解。大家可以带孩子看看绘本,让他慢慢理解生死的意义。
以前我也非常怕提到死,直到陪孩子看了一本绘本《活了一百万次的猫》。
这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,碰到了真爱白猫,宁可舍弃生命。
它告诉我和孩子:“人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,但只须活得有意义,就是值得的,大家都难免有一死。”
绘本《小伤疤》是另一种视角:大大家的伤心,其实需要孩子来安慰。
孩子会了解:“原来小小的我,也可以安慰大人,”假如大家一直为逝去的亲人难过,会错过更美好的生活。由于生命本就是循环不断、生生不息的过程。
这类耳濡目染的方法,可以让孩子了解:正是由于有死亡,生命才看上去愈加珍贵。死亡并不可怕,由于爱是温暖的。
说到最后,其实文章开头的问题,我并没回答。
当时,三岁的孩子问我:“什么是死?”
我沉思了一下,把他抱到了腿上说:
死亡代表一个人没任何感受,他不会感觉饿了、渴了、怕了。不过,也代表着大家看不到他了。可是对他们的记忆,会一直存在大家的心里和脑袋里。
所以,爷爷虽然不在了,但还会一直住在大家的心里。只须你记得他,他就从来不会离开。
孩子若有所思地址点头,我将他抱得更紧了,眼泪不停地在眼眶打转。
我相信,这颗生死教育的种子,会静静地播种在他的心里,将来会开出愈加灿烂的生命之花。